道德貴在“知行合一”
助人為樂者扶危濟困,見義勇為者挺身而出,在社會中誠實守信、在崗位上敬業(yè)奉獻、在家庭中孝老愛親……317名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的事跡,勾畫出一個時代的道德天際線,也喚起人們對高尚的渴求與向往。
人皆可以為堯舜。無論是捐贈240毫升“熊貓血”的職員,還是送還走散雇主貨物的“棒棒”;無論是扎根華山之巔18年的氣象站副站長,還是36年如一日照顧6位老人的農(nóng)村婦女,這些道德模范的候選人,都是身邊的普通人,并不生來比我們更高尚。重要的是,他們能夠以更加寬闊的胸懷對待名利和得失。他們不平凡之處,是在幫助別人中得到內(nèi)心喜悅,在奉獻社會中獲得成就感。他們是高尚的,更是快樂的。這種高尚可望可及可敬可學。
觀念與行動,只有一步之遙。對于道德,每個人都有感觸和思考。然而,仰望星空,仍需腳踏實地。我們感慨社會冷漠,卻是否也在陌生人社會中奉行以鄰為壑的準則?我們喟嘆道德不彰,卻是否也在他人伸手求援時猶豫不決?說到底,道德的目的不是感動,而是需要更積極、更主動的踐行。
讀一讀這些候選人的事跡,讓他們成為我們校準人生方向的航標,讓他們成為社會不斷前行的燈塔,這或許才是評選道德模范最重要的意義。